朱前 摄
古树名木
的故事 (一)
在长沙这座历史与现代
交织的城市里
隐藏着一群“绿色长者”——
它们有的已屹立千年
有的承载着独特的故事
每一棵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展开剩余93%也是长沙历史的活化石
……
·
·
·
·
田冰 摄
古树千载,名木傲立
古树名木是祖先留给我们
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
科研、经济、旅游等价值
一棵古树,见证一段历史
一株名木,讲述一个故事
李应忠 摄
今天就和文旅君一起
寻觅古树名木的踪迹
聆听这些 古树背后的故事吧!
01
十八烈士就义树
邓国强 摄
位置:浏阳市潭湾村
潭湾村是第五批国家传统村落,不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名木古树众多,曾获评国家森林乡村。而目前保护最好、生长最好的,树龄有230多年的这棵古樟树是该村的自然景观之一。
这颗古樟树也是先烈们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见证者。1933年10月25日,因叛徒告密,中共小河乡苏维埃委员会在召开秘密会议时遭遇突袭,18名成员被捕并遇难。与会成员全部被捕后,他们几经严刑、拷打、示众,都宁死不屈。就在当天下午5时,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用刀砍下烈士们的头颅,悬挂在这棵樟树上,妄图恐吓民众。但是等反动派走后,当地老百姓从树上小心翼翼取下头颅给这些烈士们埋葬。“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只会越烧越旺;革命的事业,如今像这棵大樟树一样枝繁叶茂!”
潭湾村的这棵数百年的古樟树,是一棵让我们铭记硝烟战火、缅怀革命先烈的古树,也称为十八烈士就义之树。
02
东屯渡古樟树
图片来源于芙蓉发布微信公众号
位置:长沙市芙蓉区远大路与浏阳河的交汇处东屯渡口
在长沙市芙蓉区远大路与浏阳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古老的渡口——东屯渡口。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8师从东屯渡渡过浏阳河进驻长沙城,渡口旁,一棵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因此得名“迎解古樟”。
70余年过去,原住在樟树附近的居民早已搬走,古樟树周围也摇身变成了浏阳河风光带。这棵长得更为粗壮高大的古樟树,仍用繁茂的枝叶向后人讲述着历史。
70年前,东屯渡一带还属城郊。1949年7月29日,一位名叫孔福生的地下党员来到这里,用快板、顺口溜的形式宣传、组织大家欢迎解放军。得知解放军定于8月5日从东屯渡进城后,地下党组织与当地群众商量决定,抢搭浮桥欢迎解放军进城。
据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老党员曾干龙回忆:“当时的东屯渡只有9条筏子。国民党部队撤离时,曾草草搭建了一座浮桥,但走后又将其拆除,只留下了几块舢板。”从8月2日起,包括他在内的100多名熟悉水性的群众在地下党的统一组织下开始搭桥。浮桥长300米,每人分段“包干”,水性较好的曾干龙的责任区在河中间。“搭浮桥基本上是在水里游来游去,我们都是打着赤膊,因为在水里泡得太久,手上的筋都快暴出来了。”
说起搭建浮桥的过程,曾干龙至今依然热血沸腾。首先把筏子横排,然后用木头、马钉把筏子连接起来,上面再铺上门板。由于材料不足,群众踊跃捐赠家中的门板,曾家大门一共六扇全搬了出来。当时浏阳河两岸,家家户户的门都大敞四开,不仅没大门,连卧室门都没有。
8月5日,解放军部队抵达浏阳河对岸,准备过河。因为浮桥搭在筏子上,部队经过时桥有些晃。参与搭桥的小伙子们纷纷跳进河里,分立浮桥两侧,用肩膀做支撑。“我们就一直在水里泡着,水都快淹到脖子了,但都想着要坚持、不能动。”曾干龙回忆,大家在河里泡了好几个小时,一直坚持到部队全部过河。“我们从水里上来后,部队首长和战士们都过来和我们握手,连声对我们说:‘你们辛苦了!’我们就齐声回答‘你们辛苦了’。70年过去了,这个场景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解放军的严明纪律令曾干龙印象深刻。渡口边有棵大樟树,解放军进城后,居民们在树下端茶送水,迎接亲人到来。从此,这棵百年古樟被称为“迎解树”。解放军喝下了长沙乡亲挑来的茶水,但没一人走进居民的房屋,而是靠在岸边睡着了。渡河进城的过程中,战士们安静而友善,以至于第二天早上,有些居民都不知道解放军已经进城了。
现在,这棵树龄210余年的古樟树,成为了马王堆街道新桥新村社区的“红色教育基地”。党员、群众、学生、青年志愿者等常常围坐樟树下,在解放广场上听党史故事,忆红色往昔,谈为民服务。当年百姓为解放军搭建浮桥的地方,早已建起了跨河大桥,结束了两岸群众摆渡的历史。
03
毛泽东栽植的板栗树
图片来源于新湘评论
位置:浏阳市文家镇湘龙村铁炉冲
板栗是湖南重要优势经济林树种,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浏阳市文家镇湘龙村铁炉冲有两棵板栗树,树龄均为103年,大的一棵胸径 0.82米,树高15米,冠幅6.5米。
这两棵板栗树来历不凡,是毛主席1917年到同学陈绍休家做社会调查时亲手所植。由于陈绍休兄弟大多是革命者,1930年农历六月,铁炉冲被何键部戴斗垣旅洗劫,陈家被烧得只剩几堵残墙,后屋山林大部分被烧为灰烬,但这两棵板栗树在劫难中幸存,并坚挺至今。
两封回信
196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给远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公社的董家湾生产队全体社员回复了一封信函,内容是:“一月十六日寄给毛主席的信和板栗五斤都收到了。谢谢你们。”
之后几年,生产队向中央寄去的板栗被全数接纳。但随后的1968年,中央办公厅将生产队寄去的板栗全数退回,并附信一封。内容大致是:“以前你们寄来的礼物,我们已收下,并向中央负责同志作了汇报。最近又接到你们寄来的板栗一箱,你们这种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心情是好的,特向你们致以谢意。但遵照毛主席和中央要求‘勤俭建国,厉行节约,不向中央送礼’的指导精神,请你们以后不要向中央送礼物了。”此信透露出了毛主席和中央廉洁自律的作风。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是什么原因让董家湾生产队给毛主席寄板栗呢?事情要从1917年冬天说起。当年,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即将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为了丰富阅历、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毛泽东与浏阳籍的几位同窗好友陈绍休、张辉周等人決定利用假期一同赴浏阳进行社会调查。
在陈绍休的家里,毛泽东一住就是十多天。白天,毛泽东走家串户,与农民朋友讲时事、唠家常,宣传进步思想。晚上,不管多么辛苦,他都会将白天的所见所闻细心整理。陈绍休嫡妹回忆,毛泽东生活作息很有规律,他每天早晨起来先锻炼,再看书。
在文家市的调查过程中,毛泽东在陈绍休的带领下,先后到沙溪的必达学校、文家市的里仁学校上时政课,与师生及农民朋友交流思想。在毛泽东的宣传影响下,一些进步的青年如陈世乔、吴千晋、尤清风及陈绍休一家人口在大革命时期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
即将离开文家市的前几天,毛泽东看到农民朋友在陈家后山种板栗,他兴致勃勃的邀陈绍休一同前往,毛泽东挽起袖子、拿起锄头,在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种下了两棵板栗树幼苗,他风趣地对陈绍休及种树的农民说:“我们这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种植的两棵板栗树长成了参天大树,每年都硕果累累。收获果实的群众没有忘记种树的毛泽东,所以就有了生产队连续给毛主席寄板栗的事情。
毛主席的叮嘱
当寄往北京的板栗被退回来的时候,董家湾的社员们流下了眼泪。在平常百姓看来,大家翻身得解放这么多年,让主席尝尝他当年种的板栗果子是应该的。这不是送礼,这是大家的感恩与情义。
他们不曾想到,主席尝到他们寄去的新鲜板栗时,心里是多么高兴,他感动于自己当年种的板栗树能让百姓有所收益。但是,主席考虑到果子已尝了,接受社员们的一片心意就好了,如果每年还烦劳一群百姓惦记他,影响不好。于是,他叮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将板栗寄回,请董家湾的社员们以后不要再寄了,而是全身心地将精力投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为国家多作贡献。那两棵板栗树,就让它们更好地为乡村的群众服务。
这两棵百年古树,见证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也见证了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更好保护这两棵板栗古树,林业部门对古树进行定期巡护、养护,浏阳市人民政府还将两棵古树立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古树周边30米范围内生境地实施了全面保护。如今,以这两棵板栗树为中心,通过两棵板栗树的种子育苗,铁炉冲山坡栽满了板栗树,铁炉冲成了“板栗冲”。
04
浏阳市普迹镇书院新村——古樟树群
图片来源于长沙晚报
位置:浏阳市普迹镇书院村素质教育基地
在浏阳市普迹镇书院村素质教育基地,生长着50多棵古樟树,其中上百年的古樟树就有23棵,古樟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最高的有30多米,最大的需要3个成年人才能抱住。据记载,樟树林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立金江书院时所种植,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古樟树龄之老、密度之大、保护之好,十分罕见。
金江书院占地64亩,规模恢宏,古朴典雅,是当时浏阳八大书院之一。跨进书院大门,拾阶而上,穿过一栋四层高的体验楼,映入眼帘的就是两排枝丫相交,棵棵高大挺拔的古樟,古树群浓荫匝地,樟香扑鼻,优美的校园成了学子们向往的地方,古樟也见证了中共浏阳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见证了学校的辉煌与变迁。
金江书院是浏阳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发源地,1920年冬新民学会骨干陈昌受毛泽东指派到金江学校与校长黄谱笙筹办浏西文化书社,积极翻印和推销《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宣扬新道德,传播马列主义。1921年,夏明翰受中共湖南支部和省学联的指派,以教师身份协助陈昌开办浏西文化社,建立浏西文化促进会和教师联合会,探索革命的真谛。不久,中共浏阳第一个党支部——金江学校特别支部在此成立。
1922年秋,陈昌、夏明翰、潘介棠等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创办了“金江女校”,并推动西乡20所小学开设女生班,给妇女创造了读书和受教育的机会,并为妇女解放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1922年至1925年,宋任穷在金江高小接受了革命的启蒙教育,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
随着历史的变迁,金江书院几次更名,2007年更名为“浏阳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基地”。该基地也是湖南省第一个(县)市级农村素质教育基地。在这里,仍然保留着红色文化教育馆,用红色历史激励着当代的青少年。
05
长沙县双江镇石板村张家塝古樟
图片来源于影像长沙公众号
位置:长沙县双江镇石板村张家塝
龙华山下长沙县双江镇石板村张家塝有一棵古樟,其树龄800年,胸径2.8米,树高26.8米,冠幅29米。
历经岁月沧桑,古樟底部形成了一个可容纳3人席地而坐的空心树洞,古樟树干粗壮、枝繁叶茂、长势良好,需要6人才能合围,远望如同一个修竹摇曳环绕的绿色小岛。走近古樟,可看到围绕树干缠绕着一根地径0.15米的古藤,古藤分三枝攀树而上,直达树梢。古樟有5根粗大的分枝,枝径皆在0.5米以上。树干平伸,似一位得道高僧屈伸的五指,五指中间生长着一棵棕榈树。樟树与棕榈树和谐共生、相映成趣,颇有禅意。樟树、古藤、棕榈树三树合体,加上古樟周边的柞木、竹林、虫鸣、鸟叫、兽洞,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幽静的生态系统。
据当地传说,双江镇的吴文炳在革命年代组建了双江赤卫队,后来在赤卫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游击队。为观察敌情,游击队员将古樟当成哨所,经常爬到树上或者是钻进树洞进行警戒。古樟见证了双江的烽火岁月。10年前,古樟曾因为雷击遭受过一次火灾,由于村民扑救及时,古树得以保存下来。
古樟见证着当地的历史,陪伴和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村民们对古樟有着特殊的情感。古樟下有座土坯房因年久失修需要拆除重建,但古樟的根已经扎进土坯房内。为保护古樟,户主吴高远为古树让屋,放弃了祖居宅基地,在离古樟数十米外重新择地建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在此得到完美的诠释。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一起守护它们
让这些绿色传奇继续见证长沙的未来!
你还知道哪些
关于长沙古树的故事
欢迎评论区留言
💚
来源丨文旅长沙
文案丨部分来源于网络在线配资平台网址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