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拥有一种独特的长期主义底气,能够在技术飞速变革和命运的不确定性中稳步前行。
文丨张楠 编丨Jane
3月18日,陈立武(Lip-Bu Tan)被正式任命为英特尔新任首席执行官。
自此,美国四大芯片巨头,英伟达、AMD、博通和英特尔,均由华裔掌舵。
硅谷华裔天团,从左至右依次为:英伟达的黄仁勋、AMD的苏姿丰、博通的陈福阳、英特尔的陈立武
华人终于在科技圈站上了牌桌中央。一时间,朋友圈、行业群、家长圈炸开了锅:
展开剩余93%“硅谷华人的‘竹子天花板’破了?”
“硅谷华人斗不过印度人的历史,被 AI 时代终结了?”
“这算不算中式教育的胜利?”
这些判断看上去顺理成章,但还不够接近真相。
拉开时间轴,去看这四个人的成长路径,会发现事情远比“出身华裔”复杂得多:
有人少年离乡,语言不通;
有人空降危局,九死一生;
有人在科技创业的浪潮里跌过跟头;
有人十几年如一日地蛰伏在“非主流”赛道里。
他们的共通点,不是光鲜起点,而是能从偏见中杀出、从泥沙中翻身的能力。
或许更准确地说,这一波“华裔掌舵人”的刷屏,与其说是某种教育模式的胜利,不如说是一群人穿越不确定性后的偶然汇合。他们的故事,也许更能回答另一个我们关心已久的问题:
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一个孩子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底色,才能从容穿越技术周期,走得远一点?
AI 时代
技术是硬通货
连续错失关键技术节点、市场份额被对手蚕食,曾经半导体霸主的英特尔,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此时任命陈立武,外界普遍认为,是英特尔在校准方向:工程优先,客户导向。
陈立武在半导体与投资两端都打过硬仗,既懂技术,又通市场。
而这也是“半导体四大天王”的第一个共通点:都深耕技术,凭专业从业,最终走上决策高位。
陈立武19岁从南洋大学毕业,学的是量子物理,之后又在麻省理工攻读核工程硕士,转行商界前,还拿了旧金山大学的MBA。
黄仁勋本科在俄勒冈州立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研究生阶段进入斯坦福,继续深扎电气方向。
苏姿丰则干脆把“电气工程”一路读穿:本科、硕士、博士,三段学位都在 MIT 完成。
陈福阳是麻省理工的机械工程出身,连读本硕,工作几年后又转入哈佛商学院,获得MBA。
专业各异,但方向始终明确:技术是他们职业路径的起点,也是一以贯之的核心。
在 AI 逐渐取代“常识”的年代,技术能力不仅关乎一个人能否入场,更关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规则制定。
这也为“华裔 vs 印裔”的老话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过去,“华裔高管斗不过印度裔”这句话,并非没有依据。印度裔在硅谷的崛起,的确得益于其语言、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上的天然优势。
但在 AI 正重塑权力结构的今天,技术硬通货的价值被重新放在了核心位置,也许刚好踩在了华裔最擅长的节奏点上。
现在,美国许多人工智能初创公司都至少有一位华裔创始人,比如Scale AI 的 Alexandr Wang,Perplexity AI 的 Johnny Ho,Cohere 的 Ivan Zhang等。
从左至右依次为:Alexandr Wang,Scale AI 创始人、首席执行官;Johnny Ho,Perplexity AI 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Ivan Zhang, Cohere 联合创始人
在这个“先问技术,再谈领导力”的时代,能不能把技术吃透,越来越成为一道门槛。从这一点看,STEM 学科依旧是理解世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根据美国智库Macro Polo的最新报告,2022年,全球顶尖 AI 研究人员(NeurIPS入选论文作者)中,47%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远超排名第二的美国(18%)。
Macro Polo《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 2.0》报告截图
布鲁金斯学会分析指出,这与中国学生的数学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线性代数,这是人工智能的基础。2020-2023年,人工智能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受欢迎专业,与此同时,美国最受欢迎的本科专业仍是“商科”。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报告显示,2020-2023年,大多数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不达标,该委员会将此称为“STEM人才危机”,呼吁迅速改善学生STEM教育。
从这个角度看,咱们“学好数理化”的老话,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优势期。
在AI时代,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勤奋踏实的态度,成为了技术门槛的一部分。那些早年的刷题和反复演算,虽然看似枯燥,却为理解复杂系统和解决工程难题打下了基础。在需要快速吸收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今天,这种扎实功底成为了成功的关键。
当然,仅有这些远远不够。
东西教育合璧
唯有“能卷+敢闯”者胜出
在这些“半导体四大天王”的成长历程中,除了扎实的技术功底,还有另一个共通点:他们都经历过东西方教育的深度交融。
苏姿丰和黄仁勋都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南的中产家庭,很小便移民美国。顺便提一句,两人还是亲戚,虽然两家并不常有往来,但在科技圈,这段亲戚关系常被人津津乐道。
尽管两人的学校教育基本在美国完成,但他们都将自己的童年形容为“典型的亚洲成长环境”。
黄仁勋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到纽约参加工人培训项目后,就下定决心以后要送孩子到美国接受教育。从此,母亲每天坚持教孩子们学习英文,为他们去美国做准备。
她会从字典里随意选十个单词,让黄仁勋和哥哥拼写并解释含义。黄仁勋说,虽然母亲不懂英语,无法判断他们是否答对,但正是父亲的梦想和母亲对成功的渴望,造就了他们今天的成就。
苏姿丰的母亲是会计师出身的企业家,父亲则是统计学家。从小,她和哥哥就被鼓励学习数学和科学,七岁时,父亲就开始考她乘法表。
陈立武也曾形容自己的母亲“虎妈”。家里五个孩子,全都是学霸。
出生于马来西亚华人家庭,在新加坡长大,陈立武的父亲是《南洋商报》主编,母亲则是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宿舍舍监。
尽管陈立武作为家中幼子,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相对放养的对待,但父母依旧坚持将他送入新加坡顶尖的华侨中学,注重中文教育。陈立武曾提到,母亲一度为他英文不够好而感到歉疚,他安慰她:“华文(中文)教育对我的事业太有帮助。”
这所学校的校友,另一个知名硅谷人物,TikTok CEO 周受资,也是这类教育背景的受益者。(外滩君也曾写过《Tiktok总裁周受资爆火背后:高质量精英,总是融合了东西方教育的精髓》)
对于这几位而言,教育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更在于他们在这种传统教育中培养了足够的自我驱动和超越自我限制的能力。
亚洲教育的理念体系常被批评为过于注重绩优主义,容易养出自卑的孩子。然而,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所指出的,这在另一个层面也让他们更有自我超越的意识和动力。
陈福阳是四人中唯一出身“工薪阶层”的他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家庭,曾透露父母无力供他上大学。19岁时,凭借斯坦福的奖学金,他得以追寻“美国梦”,所以他一直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善于抓住机遇”。
如果说亚洲教育培养了他们在技术和学术上的深厚积淀,那么西方教育则给予了他们更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方式。
最显性的特质就是:一、不接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二、善于拓展人脉。
苏姿丰开始第一份工作前,她的导师曾给过她一些建议:“尽可能长时间地从事技术工作,一旦离开,你就再也无法保持同样的水平。”苏姿丰听后点了点头,但她很快证明,导师的看法并非绝对。
对她来说,技术与商业并非必须二选一。那时,候很多人觉得在严肃的研究与八面玲珑的商业之间做出选择是必然,但她却选择兼顾,然后在德州仪器、IBM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担任工程和管理职位的经历中,证明了这种选择的优势。
说到底,这其实源自对自己充分的认知与自信,而正是这种自信,支撑着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大胆突破,最终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人脉的积累同样关键。西方社会的网络关系一直是成功的重要推动力,许多美国华裔的困境也多源于此。而这几位恰恰在此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华。
读MIT时,陈立武曾遇到一位公开对中国学生抱有偏见的教授(尽管他本身并不算中国人)。但陈立武凭借毅力和聪明才智,最终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赢得了尊重。
2017年,陈立武被评为科技行业人脉最广的高管
从小习惯在这些真实社会情境中打交道,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身边的人脉资源,这份能力,支撑着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顶得住风,才扛得起局
那硅谷的“竹子天花板”,真的打破了吗?
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但正是华裔CEO开始在硅谷崭露头角,揭示出了这道无形屏障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亚裔职场人士往往被认为有过硬的技术和业务能力,却在领导力和人际交往等“软实力”上存在短板。但这种印象,其实是对“领导力”的误解。这几位华裔的领导风格并非按西方标准塑造,却同样有效。
高盛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亚裔CEO通常在企业危机期间被任命,但他们仍能使公司业绩从落后状态提升至超越行业水平近50%。
苏姿丰正是典型的例子。2014年接任时,AMD正陷入财务困境。结果,她不但带领公司扭亏为盈,还将业务重点从个人电脑产品扩展到了游戏和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十年间,AMD 股价已上涨近 50 倍。
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
图源:Business Insider
对她来说,解决难题已经成了日常,失败的风险也在所难免。既如此,就只需要更"有耐心":她主张采用"5%领导力规则",通过持续渐进的改进来克服局限,朝着大目标稳步前行,这不仅更易执行,也能培养团队充满活力的文化。
此次临危受命,出任英特尔CEO的陈立武亦是如此。
2008年,他接管了困境中的Cadence公司。在接下来的12年里,Cadence股价暴涨3000%以上,陈立武因此还被业界誉为资本与技术双修的“救火队长”。
在“竹子天花板”的困境中,华裔领导人往往不得不面对不确定性和逆境的挑战。这些外部环境给他们带来了比其他族裔更多的困难,但也促使他们不断提升适应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动荡中找到突破口。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展现出的坚持:苏姿丰用了十年时间让 AMD 超越英特尔。而黄仁勋将英伟达从小型初创公司发展为全球巨头,整整用了三十年。
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华裔卷王”,不如说,他们拥有一种独特的长期主义底气,能够在技术飞速变革和命运的不确定性中稳步前行。
这种心态和能力,正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教育智慧。与其焦虑孩子的起点,咱们这一代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能否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
所谓抗逆性与面对不确定的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或许,有时候,给孩子多一些勇气与弹性,未尝不可。
陈立武曾分享过一个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作为家中五个孩子中的老小,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被迫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的孩子。也许是父母宠爱,也许是“虎妈”疲于应付,但总之,他拥有了哥哥姐姐们无法享受的自由童年。
他养了150条鱼,每条都起名字、放瓶子里,按“战斗力”排名。他还收集了75只蜘蛛,用蚊子精心喂养它们。陈立武说,正是这些怪异的兴趣,帮助他学会了如何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并记住大量人名、公司名。
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给了他空间,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让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长出来。
正是这种“自由的教育”让他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从容应对并找到自己的道路。毕竟,做一个考试里合格的人很容易,难的是成为时代里站得住、走得远的人。
而这,恰恰需要更深的认知视野、更强的心理韧性,以及一种从容面对变化的能力。或许,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终点。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1.The Straits Times: Tech titan Tan Lip-Bu: ‘Think big, take small steps and keep your eyes open for opportunities’, Wong Kim Hoh, Jan 19, 2025
2.Computer History Museum: Oral History of Lip-Bu Tan, Oct 1, 2018
3.Forbes: 65% Of Top AI Companies Have Immigrant Founders, Stuart Anderson, Jul 09, 2023
4.Brookings: US security and immigration policies threaten its AI leadership, Yingyi Ma, April 4, 2024
5.CNBC: Nvidia CEO: My mom taught me English a ‘random 10 words at a time’ before we emigrated from Taiwan, Lizzy Gurdus, May 6, 2018
6.Inc: 3 of the 4 Most Valuable Companies Are Run by Asian Americans. Here’s Why We Shouldn’t Celebrate Just Yet, Stephanie Mehta, May 6, 2024
7.BBN Times: Jensen Huang's Leadership Style at NVIDIA, Issac Thomas, April 2, 2025
8.Business Insider: She took down Intel. Now AMD's CEO has a new miracle to perform. Emma Cosgrove and Helen Li, Mar 13, 2025
9.Tatler: The Queen of Semiconductors, AMD’s Lisa Su is not willing to lose, Karishma Tulsidas, Oct 24, 2024
10.MIT Technology Review: Speak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fluently has made Lisa Su a leader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lice Dragoon, May 10, 2006
11.Behind Broadcom’s move from Singapore to the US, a CEO who grew up as a ‘skinny kid’ in Penang, November 3, 2017
12.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top Overlooking the Leadership Potential of Asian Employees杠杆股票网站有哪些, Joy Chen and Angela Cheng-Cimini, June 3, 2024
发布于:北京市